龙岗同乐主力学校
 
  心理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教育教学->心海导航->心理常识->正文
生活中十四项万能心理定律
2017-09-22 14:09   审核人:

生活中十四项万能心理定律

以下是十四项心理定律,你可以应用它们在任何的领域里。无论是销售沟通、还是设立目标、时间管理、领导组织都可以应用这些原理和定律。

生活中十四项万能心理定律

1、坚信定律

当你对某件事情抱着百分之一万的相信,它最后就会变成事实。

2、期望定律

期望定律告诉我们,当我们怀着对某件事情非常强烈期望的时候,我们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

3、情绪定律

情绪定律告诉我们,人百分之百是情绪化的。即使有人说某人很理性,其实当这个人很有"理性"地思考问题的时候,也是受到他当时情绪状态的影响,"理性地思考"本身也是一种情绪状态。所以人百分之百是情绪化的动物,而且任何时候的决定都是情绪化的决定。

4、因果定律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必然的原因。有因才有果。换句话说,当你看到任何现象的时候,你不用觉得不可理解或者奇怪,因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必有其原因。你今天的现状结果是你过去种下的因导致的结果。

5、吸引定律

当你的思想专注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你吸引而来。

6、重复定律

任何的行为和思维,只要你不断的重复就会得到不断的加强。在你的潜意识当中,只要你能够不断地重复一些人、事、物,它们都会在潜意识里变成事实。

7、累积定律

很多年轻人都曾梦想做一番大事业,其实天下并没有什么大事可做,有的只是小事。一件一件小事累积起来就形成了大事。任何大成就或者大灾难都是累积的结果。 '

8、辐射定律

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影响的并不只是这件事情的本身,它还会辐射到相关的其他领域。任何事情都有辐射作用。

9、相关定律

相关定律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情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没有一件事情是完全独立的。要解决某个难题最好从其他相关的某个地方人手,而不只是专注在一个困难点上。

10、专精定律

专精定律告诉我们,只有专精在一个领域,这个领域才能有所发展。所以无论你做任何的行业都要把做该行业的最顶尖为目标,只有当你能够专精的时候,你所做的领域才会出类拔萃地成长。

11、替换定律

替换定律就是说,当我们有一项不想要的记忆或者是负面的习惯,我们是无法完全去除掉,只能用一种新的记忆或新的习惯去替换他。

12、惯性定律

任何事情只要你能够持续不断去加强它,它终究会变成一种习惯。

13、显现定律

显现定律就是说,当我们持续寻找、追问答案的时候,它们最终都必将显现。

14、需求定律

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是带有一种需求。尊重并满足对方的需求,别人才会尊重我们的需求。

生活中的“心理学谬论”

大众心理学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引导我们走过人生的坎坷,也有些充斥着“谬论”,是有关人性的错误认知的集大成者。我们大家都会被心理学谬论愚弄,因为大多数谬论都与我们的直觉、预感和经验吻合。

谬论一:发泄怒火有利健康

人们总是认为,发泄怒火比抑制愤怒更健康。这一观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发现,观看悲剧表演有助于宣泄负面情绪、熄灭怒火。

大众传媒也使我们确信愤怒是魔鬼,必须通过“大发脾气”、“泄出心中怒火”来抚平。一些流行疗法鼓励人们生气时尖叫、打枕头或往墙上扔球。

然而40多年来的研究显示,发泄愤怒实际上会增加攻击性。在一项实验中,受到别人冒犯后猛敲钉子发泄怒火的人,变得比没有敲钉子的人更加刻薄。美国心理学家克雷格·安德森和布拉德·布什曼的研究表明:玩暴力电脑游戏会增加人们在日常社会情境中的攻击性。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利特雷尔认为:只有提出了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或者进行过意在减少挫败感的沟通,发泄怒火才有效。所以,如果因同伴一再忽略你的感受而不爽,冲对方咆哮不会改善境况,但冷静而果断地表达自己的不满通常能平息自己的怒火。

为什么这个谬论如此风行?或许是因为,把愤怒发泄出来让人们感觉立刻“爽了”,不过大多数时候,愤怒会自己平息。

谬论二:因材施教无差生

把“学习方式”输入搜索引擎,你会找到数十个网站,声称可以在几分钟内测出适合你的学习方式。这是以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观点为前提的:当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相匹配时,学生才能学得最好。

在大多数教育理论和实践中,这一观点已被奉为圭臬,许多畅销图书和讲习班都对该观点大加颂扬。然而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方式很难被可靠地区分,主要是因为他们在不同情境中常常显示出很大差异。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数研究没能证明“匹配式”教学法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没能提高学生的分数。反而是一些不考虑学生学习方式的通用教学法比如对学生寄予厚望、为他们提供动力以及实现目标的技巧等获得的效果更好。

至于“匹配式”教学法鼓励对学生扬长避短进行教学,实际上可能会适得其反。从长远来看,学生需要学会弥补缺点,而不是一味逃避。

谬论三:积极心态治愈癌症

享誉美国电视台和电台脱口秀节目的健康专家西瓦妮·古德曼博士,在《攻克(预防)癌症和其他疾病的9个步骤》一书中表示,她的癌症是消极心态导致的因为她潜意识里讨厌做一个女人,自从发现自己的心态有害健康,她就把心态转变成了能产生“容光焕发的健康”的治疗方法。大量书籍也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积极心态可以阻止癌细胞扩散。

大多数幸存下来的女性癌症患者似乎都同意这一点。然而,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乐观主义是癌症救星”这一观点。大多数研究没能在癌症风险与压力或情绪之间找到联系。

美国记者兼社会评论家芭芭拉·埃伦瑞克在《真相:积极心态的恶性推广侵蚀了美国》一书中,质疑了心态的治疗作用。她还严厉责备所谓的“癌症文化”,这种文化强迫癌症患者相信,积极乐观的态度能治愈他们,或者能保留他们的尊严。相反,埃伦瑞克力劝乳腺癌患者采用一种“谨慎的现实主义”态度,而不是将自己掩藏在伪装的快乐外表下。

谬论四:越老越悲伤

美国一项调查显示,65%的心理系学生认为“多数老人寂寞孤单”。而64%的医学系学生同意“重度抑郁症在老年人中更普遍”。

早在童年时期,人们就开始接触由媒体刻画的种种靠不住的老年人形象。一项对迪士尼儿童电影的调查发现,42%的老年角色都具有不够乐观、健忘以及想入非非等特征。如此不招人待见的形象在青少年电影中也非常普遍。

年轻人预测人越老越不幸福,但调查显示老年人比年轻人幸福感更强。一项针对2.8万名美国人进行的研究显示,1/3的88岁老人自称“非常幸福”,而最幸福的人也是最年长的人,年龄每增加10岁,感觉幸福的人就增加5%;25岁至45岁之间的人患抑郁症的比例最高,最幸福人群是65岁以上的男性。

认知能力并不随年龄增长而显著衰退。关于创造性成就的研究显示,在一些学科中,许多人都是在50多岁甚至更老时才创作出他们最好的作品。

谬论五:面对死亡必然经历五阶段

许多心理和生理健康专家,都熟记瑞士裔心理学家伊丽莎自·库布勒·罗斯的“死亡经历五阶段”理论,即人们临死时必然经历以下转变过程:

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

根据这一理论,当得知自己将死,我们首先会告诉自己那不是真的(否认);当意识到事实的确如此时,就会变得愤怒不已(愤怒);接下来再徒劳地寻求推迟死亡的办法,比如告诉自己还要活着完成一个未了的心愿(讨价还价);再之后意识到正在一步步走向死亡,就会感到很悲伤(沮丧);最终理解这是不可避免的结局,镇定、平和地接受(接受)。

尽管库布勒·罗斯的理论很流行,但它缺乏科学依据。研究表明,许多临死的人都跳过了一个或多个库布勒·罗斯定义的阶段,甚至顺序颠倒。

库布勒·罗斯的理论之所以抓住众人的心,或许是因为它让人觉得对无法掌控的事件具有了预知能力。可怕的死亡经历被归结为一系列定义明确的阶段,最后归结为平心静气地接受。

这样的观点令人欣慰。然而事实上,每个人的死亡过程并不都遵循同样的路径,就像每个人活着的轨迹都各不相同。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