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同乐主力学校
 
  心理疏导
当前位置: 首页->教育教学->心海导航->心理疏导->正文
浅谈如何加强中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2017-09-22 14:15   审核人:

一、中学生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人是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统一体。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生理和心理发育非常旺盛。而往往在这样的重要时刻,中学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近年来,由于学业的加重和复杂环境的影响,使得各类中学生犯罪、离家出走、自杀事件常有发生。严重暴露出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自我疏导调控能力差等心理特点,对教育工作者敲响了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警钟。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一个关心生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关心人类,诚实正直的中学生比仅仅是学业突出,自我封闭的满分中学生更健康,更有利于社会发展。也就是说,社会需要更多的是快乐而健康、能够胜任各项工作,能够与社会沟通的普通人,而不是病态的天才。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是目前教育者面临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关的调查表明:“初中有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人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鉴于这种现象,我也对恩平市某中学一些班级的学生心理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有自杀倾向占14.4%; 与家庭,学校,同学有敌对情绪的占28.3%; 忧郁,失望,悲伤,恐怖,紧张占30.6%; 早恋占11.6%; 孤独,内向,自我封闭占15.1%。调查结果证明,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能力差。

在高手如林的中学,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或退步,或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初三更为突出。这类学生主要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

由于初中生学习任务多,加之是独生子女,在家多被宠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自学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和学习等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这些学生常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3、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于是看到的是学生的缺点多,优点少,对学生的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就恢心丧气,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

中学生(特别是初二、初三的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由此他们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应。

三、中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渠道的。以下是几种主要的原因:

1、繁重的学习任务

如今计划生育的进一步落实导致各个中小学的招生人数都呈下降势态,学校间的竞争越演越烈,竞争获胜的法宝往往是升学率。这是在当今素质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这种强大的压力迫使学校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高教育质量之中去。这无疑是件大好事,然而却无形中加剧了盲目追求升学率的不良现象。为了提高升学率,无边无际的题海,没完没了的考试,胆颤心惊的排名,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学生整日惴惴不安,心事重重。也只有少数学生在获得高分时才有难得的“开心一刻”,而更多的学生在漫长的学习中得到是失败消极的心理体验。加上集体活动少,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一些成绩一般,学习之外的其他能力又得不到发挥的学生被鼓励的机会就更少了。于是,厌学、孤独、焦虑、嫉妒等不良心理就象野草一样滋生、蔓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流失就不可避免,也就形成了其犯罪的隐患。

2、教育者不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只注重“授业”,“解惑”,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解惑,对那些思想偏离自己要求的学生则看成是差生。教育者不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不给学生倾诉的机会,这样使学生觉得孤独寂寞,长此以往,他们就逐渐形成了孤僻和反叛的心理。

3. 家长不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孩子从来到人世界以后,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和家庭环境。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校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早期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庭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百依百顺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吃不了半点苦,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

4、家庭结构的变化是导致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表现在单亲家庭不断出现,家庭结构的稳定正在动摇,离婚率、再婚率不断上升,伴随而来的是家庭的解体与重新构成。家庭结构的变化,父母的离异,最大的受害者肯定是孩子,家庭的破裂使孩子赖以生存的家庭乐园转眼间被破坏了,家庭给予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和归宿感一下子消失,伴随而来的却是失去父亲或母亲,甚至是失去双亲的痛苦。孩子成了父母的争夺对象、出气筒,甚至有的还成了双亲遗弃的物品。这一切都给孩子心灵以极大的创伤,使孩子容易形成变态心理和怪癖性格,也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这些孩子酷爱亲生父母,很难与继父母相处,因此,他们或结伙离家出走,或宁可流落街头也不回家,甚至打架、偷、抢、夺、以发泄内心的情绪。这都严重影响着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

5、社会各类媒体指引不清和社会环境污染。

不少低落的社会公德意识使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中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变得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社会上很多电子游戏厅、网吧的消费群体主要以中学生为主,尤为严重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淫秽等影视片,中学生看了以后不加以分辨其好坏就模仿,于是开始行凶、打架来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不少中学生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四、中学生心理疏导方法

面对学生的心理障碍,班主任必须准确诊断,对症下药,因势利导以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四年多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取得了一定的心理教育经验。我认为要想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必须掌握以下方法和技巧。

一)创设美好的班级情感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

1.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良好的师生情感是教育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热爱学生,形成一种师生平等相处,彼此关怀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了解学生的心理出发,实现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使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善意,而乐于接受教育,消除心理上的障碍。

2.创造心理吐露的机会。

班主任要想了解学生的心理,除自己细心观察外,还要想法为学生创造自我吐露心理的机会,让学生在平等、安全的心境下敞开心扉、吐露自己的心声。如:在教室设一个知音信箱,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经常性地开设心理卫生知识讲座,进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调理好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运用宣泄、替代、遗忘等形式,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迁移异常情绪反应。

当学生遇到挫折后,教师要及时与学生谈心,平等地交流使学生能与教师作详细倾诉,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比如,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打击时,引导学生将不愉快的事情置之脑后,从不和谐的气氛中解脱出来,潇洒地生活。

三)运用激励的方法和技巧,促使学生实现新的心理平衡,再次激起学生的自信心。

班主任要及时与心理问题学生一起讨论,做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工作,明确指出其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树立信心,从失败的阴影中解脱出来,重新振作,找出失败的根源,重扬前进的风帆。让学生正确对待失败,从长期的失败阴影中突破自卑心理,充满信心地去挑战、去争取新的成功。通过运用激励的技巧,激发心理问题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赞赏学生的优点,有效地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找出与学生共同的信念。在激励法中,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是关键,其根本措施就是唤起学生的成功经验和对成功的向往,创造条件让学生取得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真正激发起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举办讲座对学生进行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定期可聘请专家主持,可全校集中举行,也可由班级组织,也可由班主任担任,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开展心理健康座谈会。班主任也可以将心理健康知识贯穿于教学内容之中,讲课内容不仅是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还要矫正学生不健康心理认知结构。讲课要有针对性,要通过座谈了解学生对心理保健知识掌握的情况,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还可以与学生就心理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有的放矢的解决他们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五、班主任在对中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1.因人而异,因人施教。

中学生因性别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性格情感不同,心理问题不同,因而施教的方式也不同。有的学生性格开朗,有啥说啥,教师可以和他畅所欲言;有的性格内向,有话不说,闷在心中,教师则要细小观察,耐心诱导,使其敞开胸怀,一吐为快;有的学生因感情问题再加上性格腼腆,不愿直接向老师诉说,则可让其用书信的方式表达。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教师应因人而异,因人施教,切不可千篇一律,死板教条。

2.耐心细致,坦率诚恳。

做心理工作,粗心不得,急躁不得。观察要细心,沟通要诚心,说服要耐心,矫正要有信心。学生不愿说,要耐心诱导;学生有问题,要细心疏导;学生有情绪,要诚心劝导。教师坦率真诚,说理入耳入心,学生就会深受感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3.开展活动,自我教育。

为增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可以开展一些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教育。比如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调查早恋对中学生学习、人生的影响;调查网络游戏对中学生的伤害;调查中学生离家出走、自杀的原因;调查父母工作的状况,了解父母挣钱的不易等等,并写成调查报告,在班上交流。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夏令营,吃点苦受点累,增强抗挫能力。

4.家长配合,双管齐下。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家长的配合,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况且中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是在家庭中形成的,这就更需要家长的帮助。学校可以开家长培训会,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增强家长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的能力。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教师要及时同家长联系,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状况,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矫治。只有家长和学校紧密配合,双管齐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

当然,中学生的心理疏导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方面的协同作战,共同努力。作为负责做学生思想工作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一是要在学生心理障碍出现之前进行及时疏导;二是不仅要消除外部诱因,更重要的是控制内部的、促使潜在的心理障碍变为现实的因素;三是要经常不断地进行心理疏导,对那些无极端的表现形式,不易觉察的心理障碍要消除在萌芽状态。

关闭窗口